找到相关内容717篇,用时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水流常急境常静——浅论日本茶道中的禅宗思想

    茶道从形成时起,不少茶道家既是僧侣,又是茶人,茶道因此就具有禅理的意味。他们重视内省,自我修养,其真谛在于悟禅的妙趣,成为融宗教、哲学、伦理、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。  关 键 字:日本茶道 禅宗...《农业考古》有专门的茶文化专辑,其中有许多学者写了有关茶道的论文像《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》、《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新奉献——读《〈茶经〉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》》,这一类主张是研究论述中日茶文化的关系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73957741.html
  • 从藏传佛教到认知科学的崭新链接

    讲人要如何修身、养性,怎么与社会相处;第三就是印度文明,如释伽牟尼,他专门观察自己的内心,并且研究如何控制它。藏语把佛教就翻译成“学”。   当初我们把佛教当作迷信是因为...,专心于心中佛相,不令他想。如果出现杂念,则要把心收回。直到想到心中的佛像历历清楚,好比在眼前。   在做到这点之后,在进一步,把呈现于心目中的那个佛想象成就是释伽牟尼。观想他在菩提树下成佛,观想...

    朱清时、刘正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5357993.html
  • 意境与禅玄——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

    符合诗人之意境。诗人虽“处身于境”,但所视并非目前确定之景,而是所得的“神之于心”的、理想化了的境象。以心观物,视境于心,故境象了然,但这境象却是超越了眼前“色相”的象外之象、境外之境。就其方法论...不期精粗焉。”荀粲将庄子的这种认识用于解释《周易》之言、象、意的关系,并进一步提出了“意外”、“象外”和“系表”的概念,认为意、象、系可言之,而意外、象外、系表的东西则“蕴而不出”,心或知之而...

    孟二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158352.html
  • 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学--以《摩诃止观》、《觉意三昧》、《非行非坐三昧》为文献依据

    波罗蜜81  第二节 以四运心相为观境83  第一项 二十四句83  第二项 总别二85  一 外作85  二 受86  第三节 小结:比较非行非坐三昧与觉意三昧之异同87  第四章 非行非坐...台北市:黎明,1993。  桑木严翼着,余又荪译,《康德与现代哲学》,七版,台北市:台湾商务,1991。  马哈希法师等着,《基础》,初版,嘉义市:嘉义新雨道场,1997。  梯利着,陈正谟译,《西洋...

    郭济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558358.html
  • 无我与自我意识的建立

    减轻乃至消除自私,乃针治此类心理痼疾、塑造健康自我的良药。木村泰贤《大乘佛教思想论》说,自我的发达,是和外延成正比,观越深,外面的活用愈广大:  离了感觉的肉欲的因素,无论内外自我都会逐渐扩大...  无我与自我意识的建立   诸法无我,为佛法三法印的核心,此所谓无我,应为真俗两大方面的统一。就真谛言,无我之“无”所否定的,是众生误认的即五蕴、五蕴中、五蕴外常一自宰之“实我”,此实我非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5359439.html
  • “东山法门”的创立

    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经典《奥义书》所讲的“瑜伽”(yogā)。“瑜伽”,意为静坐调心,制御意念,超越喜忧,体认“神我”,以达“大梵”境界。瑜伽的修行,纯属亲证的范畴。《禅定点奥义书》说:“练体与制气,...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,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。”(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六《大十二门经序》)就是说,禅定几乎可以囊括佛教的一切方面。智□也认为,“止乃伏结之初门,是断惑之正要”;“止是禅定之胜因,是智慧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4459570.html
  •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

    “性”是什么?是“心性”,也就是修养。佛家有七个字:“见性、救世、通万有。”见到你的心性,叫“照”,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,来照亮你,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这是它的一种很...和民族的大融合、文化的大融合。  孔子人文的核心是“仁”。孔子重“礼”,是对春秋时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。孔子赞扬子夏由“绘事后素”而悟及“礼后”( 礼的形式之背后的人的真性)。没有仁的礼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4259625.html
  • 佛法的终极?——立足于“负向价值”的佛教信仰发生

    我们试做一剖析。  大乘佛法的根本理论是“性空”,“性空”作为宇宙人生的本然规律,目的是让信仰者悟到一切皆无自性、一切皆非永恒。而根本佛法是以深刻的、以价值现象学意义上的“缘起论”而非宇宙论意义上...之上,又必须建立“说法的佛”的位格,只有这样,才能更进一步深入到“佛法”背后的、对“佛”的信仰。五、佛法的终极A、佛教信仰的“不共特质”:出离而担当  无论是“向内”的深刻,还是“向上”的对释尊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0059830.html
  • 佛教法师和当代心理学的对话(3)

     6.生活目标的分裂:当你徘徊在弃世出离和红尘打滚的十字路口时,会有很严重的痛苦和心理瘫痪的感受。  7.虚假性苦受:当你的心灵轴心中,仍然残存着存在主义式或精神官能症的污染时,如果去一切皆苦的苦...得究竟的果位。  治疗师:照法师的讲法,只知入定来守幽闲,而不重出定来观照心行,就会有从「原始性自恋」转形到「宇宙性自恋」的危险性。是不是这样子?  法师:没错。南怀瑾老居士就再三强调过「修道没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3659969.html
  •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

    活之,随其水陆,还而安之;若见众宝珍琦柔软细滑可意之物,虽贫苦,伏其心,不令贪取;及见细色脂粉之饰,则朽烂脓血之臭。斯身之三戒。口行者,谓彼若以(杀盗妄)四过加己,则而觉知,口之失也;报以善言和...诸论典,以及从印度佛教、汉传大乘、藏传大乘诸论师的著述中,找出有关于十善法的内容,虽仅身三、口四及意三的十条,而其涵盖层面则可浅可深,可狭可广,并且在凡则凡、在圣则圣、遇小即小、遇大即大,外道同辙、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460068.html